蚁族励志网(www.yizu123.com) - 致力为在蚁族生活里彷徨的人们点燃一盏启明灯!

中央车站影评

编辑:yizu|来源:网络|围观:|更新时间:2015-08-15

  中央车站影评(一)

  影片一开始看到的是一位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靠替人写信为生的退休教师朵拉,目睹了曾代为写信的男孩约书亚的母亲在车祸中丧生,约书亚开始流浪街头的事实。刚开始她还是做冷漠的旁观者,直到她看见一个年轻人偷东西在逃跑的过程中当场枪毙后,她开始转变对约书亚的态度,于是将他带回了家。到这里并没有说明她找回了良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她把孩子卖给了人贩子,后来良心发现,又夺回了约书亚,并踏上了带约书亚寻找未曾谋面的父亲的漫漫旅途。

  在旅途中两个人从狐疑、防范到亲近和信任,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间触发的感情,虽不经意却很真实,流露出的是脉脉温情。两个人在这寻父旅程中,男孩找寻自己现阶段人生的定位,而朵拉则在给小男孩找父亲的过程中,寻回自己的人生、情感,发掘她已迷失的真正自我,朵拉的家的感觉复归了。她爱上了无私帮助他们的卡车司机,并试图展开爱情攻坚,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宿。等到她抹上借来的口红要向卡车示爱时,那个人却悄然离去。于是她对家的期待和追求成了泡影。

  寻找的结果,两人各得其所。对约书亚,找到的是真实的家;对朵拉,找到的则是丢失以久的亲情。当影片最后两个人各自拿着合影幸福的看时,不禁想到了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爱上了一株花,这株花只长在亿万颗星之中的一个上面,那么观看群星就足以使人感到幸福”。虽然朵拉和约书亚可能不会再见,但他们会在底片上感受到彼此的幸福。中央车站,个人的自我寻找救赎之路。

  影片的侧重点始终只有一个字“家”,而主题也是永恒的“回归”,不管是回归家园,还是回归灵魂。这在影片中是很亮眼的。回归的最终目的是重生。

  影片中有一出鲜明的对比,那就是朵拉生活的中央车站和约书亚哥哥的生活的镇子,那么井然有序、美丽温馨的平房,那么悠闲、无争的场面,与嘈杂混乱的中央车站比起来,宛然一个“天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旨就是回归。

  《中央车站》是一部典型的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既没有靓丽的演员,也没有精彩的对白;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壮观的场面。影片从头到尾都是讲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其中有名字的角色都还不超过10个人,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屡获殊荣,我觉得这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首先是剧本相当成功。整个故事表面上看来是相当简单的,几乎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就是朵拉帮助小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最终并没有找到)。而编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用寻找某个具体的人作为主线,其实是在寻找已经迷失的自我。对于小男孩来说,自我的意识并没有形成,父亲、母亲和家庭对于他来讲,就是全部的自我,对于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来说,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就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期望。而对于朵拉来讲,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尤其是在中央车站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她为了生存也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也许她第一次收别人的钱没有帮别人寄信时会感到一些愧疚,可是时间久了也就相当麻木了,甚至以此当成娱乐的项目。当他将小男孩卖给人贩子的时候,人性中的贪婪和冷酷达到的顶点。

  可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切也渐渐地发生改变。虽然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小男孩的父亲,但他知道他和他母亲并不是被抛弃的,而且父亲也在寻找他们母子俩,这使他重新获得到被人尊重的价值和自信。当朵拉决定将信真正寄出去的那一刻,她也找到了曾经迷失的自我,重新找回了人性深处的悲悯与感激。在电影结尾处,剧本不仅仅表现了朵拉与小男孩分别的伤感,更让人感觉到重获新生的畅快淋漓。表现上影片从头到尾要找的人都没有找到,似乎结局并不完美,然而在我看来,这是电影中最完美、最精彩、最耐人回味的结局!

  第二,导演才华横溢。导演WalterSalles对整个剧情的理解与把握是本片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一些细节的表达方面,将整个剧情和人物特征描写得入木三分,简直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不细细品味,几乎察觉不到其中的味道,可见是多么的自然流畅,毫无做作的感觉。

  第三,演员表现平实自然。

  第四,画面和音乐锦上添花。画面和音乐与剧情的配合恰到好处。

  从整体上来说,《中央车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精品。本片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简单的故事、入情入理的叙述、完整的故事表达和关于人类渴望沟通的主题,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人的心是一直在改变的,沒有永远的敌人,虽然一开始可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失去人性,但过去不好并不代表未来也不好,两个人在透过旅途中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对方,也互相为对方付出,打开了彼此的心结。这社会上很多人也是因为生存在资本主义下而失去了做人的真正价值,迷失了自我,直到死亡。忘却了人应该是要用“心”去活,这真是值得让人检视自己的一部好电影。


  中央车站影评(二)

  不知从何时起,“车站”在文艺作品中渐渐成为了一个极具隐喻的词,似乎当大多数人试图去划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重大转变时就会习惯性地用“站台”进行注解。《中央车站》的片名一方面直指故事开始于中央车站这个现实的地点,另一方面又隐喻着故事中的这段旅途是人物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以中央车站为中心,生命可以自由地选择任意一条道路,然而每一个方向又都有着自身的不明确性,就这样,流浪成为了旅途中唯一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中央车站”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流浪者,开卡车的凯撒、写信的朵拉、以及美丽的邻居艾琳,尽管他们经历着不同的故事、住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他们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家”的人。漂泊在外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归属,熙熙攘攘的旅客找朵拉为他们写信,目的也多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根,对于根性的追寻是中央车站中所有人的核心目的。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约书亚执着地寻找自己的父亲,在众多找朵拉代寄信件的人中,约书亚的线索成为了影片的主线。这个可怜的孩子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生活在里约热内卢,母亲努力地试图联系失散已旧的丈夫,然而一次意外事故令约书亚成为了这个喧闹城市中的孤儿,约书亚只能徘徊在中央车站过着流浪儿的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难以接受母亲离开人世的现实,他天真地坚信着自己的母亲总有一天会回到这里。朵拉把约书亚拉回了现实,并且踏上了寻根的流浪之旅。

  《中央车站》的人物名字都带有着宗教意义的神性色彩,故事背景若是改成古代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个另类的神话。《圣经旧约》中的约书亚是与摩西同时代的人物,后来成为了杰出的领导者,约书亚曾经接受过摩西的按手,他的身体被圣灵所充满,这致使他有着超乎常人般坚强的心。《中央车站》中的这个孩子也叫约书亚,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叫耶稣,在影片的后半段我们发现约书亚还有两个哥哥,摩西和以赛亚。

  乍看之下这里似乎很明显的出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约书亚、摩西、以赛亚这三位先知均是旧约中的人物,而只有耶稣是来自新约中的。在《中央车站》中,约书亚这个叫耶稣的父亲被设置成了木匠,这似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双关含义的隐喻。仔细揣测一下我们会发现,耶稣作为“福音”的象征是毫无疑问可以成立的,约书亚寻找叫做“耶稣”的爸爸可以被看做是在寻找自己人生中的“福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生命意义上的“启示”。耶稣在《圣经新约》中是一个牧师,耶稣的父亲才是木匠,而耶稣真正意义上的天父则是上帝,影片中把约书亚的父亲设置成为名叫“耶稣”的木匠,既有着福音与启示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被理解成上帝,如果说从木匠到人父再到天父的联系还略显牵强的话,影片中他的两个孩子摩西与以赛亚也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毕竟摩西与以赛亚都直接听命于耶和华上帝。

  这个叫做约书亚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有着神话色彩的人物,他被遗落在了残酷的现实世界。约书亚要寻找自己的父亲,年幼的他急需一个人作为引导,于是就有了这个叫做朵拉的老阿姨,朵拉的名字在语言体系中同样存在着隐喻,DORA作为女子名暗指“神的赠礼”。对于失去母亲的约书亚来说,朵拉成为了寻根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个向导,甚至一度接替了他的母亲。

  《中央车站》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里约热内卢,这个被科科瓦多山顶宏伟壮观的“基督像”所俯瞰的城市,这里表面上有着极端的富有,暗地里也有着极端的贫穷。影片的镜头更多地还是聚焦在了黑暗的地方,只有充分感受了黑暗才能真正理解光明的价值。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朵拉并不像广义上的“神的赠礼”那样天真无邪,在中央车站中代人写信的朵拉起初恰恰是一个令人厌恶女人,她不仅相貌丑陋而且内心自私。白天朵拉为不识字的底层人士写信,夜晚则是以窥视信中内容为乐,她甚至会撕毁那些她觉得没有价值的信件,擅自决定何时寄出,大多数穷人的信件就这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当她第一次将流浪的约书亚带回家的时候,动机也只是为了能够卖钱,她用贩卖约书亚的钱换置了一台全新的遥控彩电,直到好友的那席话才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良知。在朵拉带着约书亚寻父的旅途中,现实与诺言一直在她心中矛盾地撞击着,这一点恰恰增加了影片的现实色彩,也令故事变得更为跌宕。

  作为一部公路片,中央车站的故事随着旅途的深入不断走向高潮,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展现出了巴西穷困地区的真实状况,每一个画面中所出现的都是不加修饰的场景与平凡至极的小人物,他们艰辛地漂泊着生活在南美大陆上,数百万的人抛下家园和亲人来到异乡以求谋生,他们的内心徜徉着激烈的思念之情,但是身躯与现实不容许他们自由地回到自己的巢穴。而最令人感到揪心的是--这条旅程--仅仅是从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向外延伸出的蜿蜒小道中的一条分支而已。

  在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约书亚的寻父之旅仅仅是导演倾诉现实的一个典型,一个被赋予了神话色彩的现实故事。朵拉与约书亚之间渐渐成为了忘年之交,他们最终找到了约书亚的家,见到了摩西与以赛亚,然而他们的父亲耶稣却早已失去了音讯,影片中作为木匠的耶稣也是南美大陆上成百上千的漂泊者中的一个,他们的内心中都坚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中,同时带回来的还有美好生活的福音。神话与现实的对比彰显着贫民世界里最致命的残酷。


  中央车站影评(三)

  一开始我不免又落入了俗套,企图用获奖证明此片的成就。然而获奖并不能说明什么,一定要看过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我想让你知道的是,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说它难得,一是极少有机会看到巴西电影,二是极少有机会看到这么有思想的电影。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人们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语是:《中央车站》的不平凡处在于,它是这样一部片子:当它触及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它在与你的大脑对话。

  一个已被无数次演绎的情节,一个现代的千里寻父记,一个关于寻找与迷失的故事,在《中央车站》里都有了不同的含义。一个在车站里代人写信的老女人,一个刚死去母亲的9岁孩子,因为信联系在一起,因为误解而相识,因为爱而离别。朵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甚至说不算是好人,因为她总是把别人的信撕毁而不寄出,还曾把约书亚送给地下收容所来获得好处。但我觉得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与我国电影里的完人相比,朵拉的缺点让人觉得可信,更能体现真实的人性。经过一段共同的旅程,两个人的关系由敌意变为信任,由疏远变为亲近,尽管没能找到约书亚的父亲,尽管最后朵拉离开了约书亚让他和哥哥们住在一起,但我相信他们已经成为好朋友,今生永远不会忘记对方。

  有趣的事,约书亚的父亲叫耶稣,哥哥们分别叫以赛亚和摩西,都是圣经里的著名人物,加上片中乡村的盛大宗教仪式,让人不得不将电影与宗教产生某种联系。本片导演华特萨勒斯(WalterSalles),是巴西杰出的记录片和故事片导演,曾有多部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他素以探讨“放逐与寻找自我认同”的主题而著称。这部片子的海报上这样写着:“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我想,这部电影折射出的正是人性的回归与探索之旅。

  片头的一个情节令我震惊,一个青年偷窃了一件小东西,被人追到后当场枪杀,而人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还有巴西乡村的破败与贫困,令人印象深刻。巴西是一个中等富裕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贫富最悬殊的国家之一,希望中国不要步其后尘。

本文标题:中央车站影评
本文地址:http://www.yizu123.com/guanhougan/16560.html

上一篇:最爱影评 下一篇:诺丁山影评